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648.0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09%;盈利6,421.0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7.47%;总利润6,417.52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7.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68.34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3.36%。各项财务指标变动的原因是:受下游市场需求波动影响,通用自动化行业收入显而易见地下降,虽然公司在机器人行业的销售仍保持增长,但整体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09%。同时,为了更好的提高公司竞争力,公司加大了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投入。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耕机器人行业,通过自身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平台为工业移动机器人(AGV/AMR)、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泛服务机器人等行业客户提供运动控制及显示交互解决方案。公司根据客户需求拓展产品创新思路,从提供单件产品逐渐过渡至向客户提供综合交付价值更高的解决方案型产品,包括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运动控制器、动力一体化解决方案及机器人专用人机界面等。
报告期内,公司推出移动机器人模组化套件(行走伺服轮、回转/顶升动力模组等),为移动机器人提供多种标准套件方案,为促进移动机器人车体硬件车体标准化进程提供可靠方案,助力移动机器人客户高效规模化生产,提升产品成本竞争力。同时,公司加大拓展无人叉车领域,为无人叉车提供标准化转向和行走动力套件,为叉车行业从电动叉车向无人化叉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解决方案。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行业柔性制造线催化了重载移动机器人的发展,公司率先为重载移动机器人提供低压大功率伺服系统,助力重载移动机器人在汽车制造场景中顺利运用。
在机械臂领域,公司加大在协作机器人方向的产品推广,助力客户实现更多场景应用,如锂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同时,公司加深与工业4/6轴机械臂龙头客户的链接,推出专用的工业6轴机械臂伺服系统。除此之外,公司积极拓展产品在手术机器人、草坪机器人、电力巡检/酒店配送等泛服务机器人及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公司在机器人行业的市场占有率。2023年,公司机器人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922.07万元,同比增长30.60%。
多年来,公司致力于高端医疗影像领域,深入挖掘场景需求,提供全方位的产品解决方案。为医疗影像行业量身定制直驱电机、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及触摸屏等专用产品,广泛应用于MRI、CT、X-ray、PET-CT、RT等医疗影像设备。在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巩固与核心客户的合作关系,为西门子医疗、联影医疗等客户提供磁共振MRI病床运动及隧道控制系统、CT旋转控制系统、DR运动控制等解决方案,推出小型化、安全型医疗专用低压伺服驱动产品。同时,公司持续推进与医疗影像设备客户的深度合作,拓展产品在动物CT、手术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为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受下游客户订单需求短期波动影响,2023年,公司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486.92万元,同比下降21.42%。
公司机器物联网行业产品涵盖人机界面、触控一体机、物联网盒子、机器物联网云平台服务等。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大机器物联网云平台以及HMI产品的软硬件研发投入。继续完善了F2/G2系列产品,成功发布了DToosPro全新一代组态软件等产品,帮助客户实现设备数字化及核心部件的高质量国产化替代,提高设备开发效率。在客户拓展方面,公司坚持直达客户的营销理念,在锂电、光伏、面板、3C、机床、包装等细分领域都取得进展。报告期内,公司机器物联网行业收入15,662.87万元,同比下降7.40%。
公司通用自动化行业主要涵盖通用伺服驱动器、通用伺服电机、变频器、PLC等产品。报告期内,针对通用伺服驱动市场的需求,公司上市了FD5P系列经济型伺服驱动器、SMK系列伺服电机,可广泛应用于高端装备、3C、物流、机床周边、纺织等领域。同时,公司上市了KC100系列书本式变频器和物联型K6系列PLC产品。受下游订单需求衰退的影响,报告期内,公司通用自动化行业收入12,271.91万元,同比下降29.75%。
报告期内,公司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继续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研发水平。报告期内,在人机界面方面,公司研发并上市了F2/G2系列的四核人机界面、DToosPro组态软件等平台产品;在伺服系统方面,公司对通用伺服产品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逐步推出覆盖高、中、低惯量,从小功率到中大功率段的新系列经济型电机及驱动器。公司逐步推出新一代低压伺服系列产品,提升低压伺服产品竞争力。同时,公司紧跟客户需求,推出医疗专用低压伺服驱动器,移动机器人专用的集成式伺服产品,如行走伺服轮、回转/顶升动力模组等。变频器和PLC方面,公司上市了KC100系列书本式变频器和物联型K6系列PLC产品。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5,765.3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11.38%,公司继续加强研发团队建设,持续优化自身产品和技术体系,推动公司业务发展,进一步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取得国内外专利117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报告期内新增申请专利22项,新增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新增获得专利12项,新增获得软件著作权9项。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品牌建设与推广,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以公司“1+N”战略布局为导向,加大对于机器人行业“1”的宣传力度,同时带动其他行业“N”的品牌宣传。线上活动方面,公司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大力进行品牌推广运营,多平台产品宣发与传播,采用精确内容营销策略和新颖的传播手法,提高品牌曝光度。线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览会、第108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2023中国(广州)国际物流装备与技术展览会、2023第二届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CIBF第15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展览会、EeE2023智博会、SCIF2023华南国际工业博览会、第28届上海国际加工包装展、CeMATASIA2023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2023(第六届)高工机器人集成商大会、2023第四届高工移动机器人年会、2023足式/人形机器人生态峰会、2023第三届工控中国大会等展会和行业会议,并且在长沙、东莞等地举办线下研讨会,在线下活动中持续宣传和讲解公司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积极拓展与客户深度链接的渠道和平台,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区域营销投入力度,相继在杭州、东莞、武汉等区域建设营销中心,积极服务与链接区域客户。同时,公司与行业协会组织持续深度合作,成为中国运动控制产业联盟、中国移动(600941)机器人(AGV/AMR)产业联盟、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等协会的会员单位或理事单位。
同时,公司优化海外市场品牌宣传方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提升步科海外品牌影响力与专业度。通过精准的市场调研和不同海外地区个性化的内容营销策略,运用社交媒体、搜索引擎营销、电子邮件营销等多种手段,进行丰富的品牌内容宣传,与海外用户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有效的吸引海外客户关注,并建立稳固的品牌基础。
公司通过持续品牌推广,加深客户及潜在客户对“Kinco步科”品牌的认知和了解,提升“Kinco步科”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报告期内,公司由点到面全面梳理公司营销、销售、服务等体系要素,优化了销售管理团队,强化了销售部门例行化管理,进一步聚焦山头客户,客户关系显著提升。公司加强“LTC(从线索到回款)及MCR(管理客户关系)”流程执行,持续提高面向各行业重点客户的“铁三角”销售项目组的运作质量,进一步提高营销团队质量、提升营销组织活力、加强营销部门建设。继续推进销售与服务系统组织结构调整,增强重点行业销售与服务团队的资源配置,形成行业和区域销售并进的作战队形。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组织管理体系变革的阶段性目标,进一步优化公司岗职体系、薪酬体系,完善公司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公司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公司组织活力、在产品、营销和运营等系统核心岗位加强高端专业人才引进、增强员工的积极性、组织活力和凝聚力,为公司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公司加强与多层次重点目标院校的联系与合作,提升校招工作在公司长期组织发展中的定位,为公司长期发展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
报告期内,公司严格遵守《公司法》《证券法》《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以及《公司章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持续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规范治理水平、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并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相关管理制度,保障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持续完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组成的治理机构,强化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提高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提升公司的治理和规范运作水平,为公司业务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公司是一家高度重视自主研发和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及机器人核心部件与数字化工厂软硬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相关技术服务,并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控制、机器人动力、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
公司以智能制造为战略发展方向,坚持不懈地发展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工厂数字化核心技术,聚焦行业与客户深度链接,提供创新的高质量低成本的自动化与数字化解决方案。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研发和创新,公司建立了完整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线,涵盖从机器物联网到人机交互、控制、驱动和执行等一系列产品,实现解决方案从自动化到数字化的升级,有效提高客户的生产和管理效率,提升客户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公司聚焦行业为客户创造价值,在机器人、医疗影像设备、机器物联网等领域引领创新,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日益增加、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众多行业对自动化设备、机器人、数字化工厂以及智能制造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公司产品和技术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
公司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研发和创新,目前已拥有人机界面、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伺服系统、步进系统、低压变频器等完整的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产品线,可为客户提供设备自动化控制、机器人动力产品及解决方案。公司核心产品具体如下:
人机界面是设备系统和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用以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类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
通常用于连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专用控制器、变频器等工业自动化控制类产品,利用显示单元(如液晶模组)显示机器设备的运行状态等实时信息;在人机界面上可利用输入单元(如触摸屏、键盘等)写入工作参数或输入操作命令等,从而实现人与设备信息交互,是各类工业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标准配置。主要应用于物流设备、医疗设备、工业机器人、食品机械、服装机械、纺织机械、轨道交通设备、包装机械、塑料机械、电子制造设备、印刷机械等领域。
近来,随着工业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人机界面开始成为机器连接的智能网关,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步科物联型人机界面,作为步科M-IoT机器物联网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欢迎。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控制器的一种。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命令,通过串行、现场总线、以太网等通讯方式实现与人机界面的信息交互,并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实现对机器设备运行的控制,是机器设备逻辑控制和实时数据处理的中心。主要应用于物流设备、医疗设备、制药机械、工业机器人、食品机械、服装机械、包装机械、机床工具、建筑机械、能源机械、暖通机械等领域。
伺服系统是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主要的动力来源之一,主要由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组成,伺服电机包括同步电机、编码器。伺服含义为“跟随”,指按照指令信号做出位置、速度或转矩的跟随控制。伺服系统可通过闭环方式实现精确、快速、稳定的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转矩控制,主要应用于对定位精度和运转速度要求较高的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公司将伺服系统分为通用伺服系统、低压伺服系统和伺服模组。
通用伺服系统主要应用于医疗设备、制药机械、工业机器人、传统物流设备、智能仓储、食品机械、服装机械、纺织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电子制造设备、机床工具等领域。
低压伺服系统主要应用于移动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叉车、医疗设备等领域。
伺服模组是针对机器人、医疗影像、智能物流等行业的应用场景需求,将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减速机、驱动轮等多种部件,通过机械结构及电子电气方面的创新设计而成的模组化产品。其既具有标准伺服系统的定位精确、快速响应、速度和力矩控制稳定的特点,还具有结构体积紧凑、系统可靠性高、传动效率高、使用简便的优点。伺服模组广泛应用于移动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叉车、医疗设备等领域。
步进系统为公司其他驱动系统的主要产品。步进系统亦是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主要的动力来源之一,主要由步进驱动器、步进电机两部分组成。步进系统通过开环方式实现机器设备的准确定位和调速,主要应用于对定位精度和运转速度要求相对较低的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主要应用于物流设备、医疗设备、食品机械、服装机械、纺织机械、包装机械、电子制造设备、激光机械等领域。
公司将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组成伺服系统,将步进驱动器和步进电机组成步进系统,为客户提供运动控制解决方案。步进电机因技术成熟且市场供应充足,公司对步进电机采取外购的方式配合自产步进驱动器为客户提供步进系统。
变频器通过调整输出电源的电压和频率,根据电机的实际需要来提供其所需要的电源电压,进而达到节能、调速的目的。此外,变频器还有较多的保护功能,如过流、过压、过载保护等等。输入电压低于690V的变频器为低压变频器。可应用于物流设备、环保设备、食品机械、服装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起重机械、包装机械等领域。
在研发方面,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自主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公司制定以实现技术优势为目的的前瞻性技术研发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需求型产品研发相结合的研发策略。采用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加强研发规划和研发项目管理,提高研发效率,加快产品创新。
在采购方面,公司的采购采用“销售预测+销售订单”的方式进行定量采购。公司采购的主要原材料包括IC芯片、液晶屏、电子元器件、PCB、触摸面板、IGBT、编码器、磁钢、减速机、五金件等。为保证原材料的品质,公司制定了采购控制、供应商管理等相关制度。公司以销售预测、客户订单和历史销售数据为基础,制定滚动的生产计划,据此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经审批通过后执行。
在生产方面,公司的生产管理采取库存生产和订单生产相结合的模式。库存生产模式下,公司每月底根据商务部门提供的标准产品未来滚动三个月的预测销量,结合合理库存原则制定生产计划,并在下月中旬根据当月实际销量调整生产计划。对于定制化产品,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对于少部分每月销量基本稳定的定制化产品,公司亦储备适量的产品库存数应对较短的供货期要求。公司产品由软件、众多电子元器件和塑胶、五金、包装等配件构成,公司主要负责控制系统和驱动系统产品等生产工序中的组装,测试,包装环节,包括软件烧录、组装、老化、测试、检验和包装等,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对于非关键的PCBA加工环节,公司委托专业厂商按照公司要求加工,所需原材料的采购由公司完成。公司外协加工以签订订单支付加工费的形式进行,主要针对PCB板焊接(即PCBA)采用外协加工模式。
在销售方面,公司采取直销与经销并重的销售模式。公司对采购规模较大、定制化要求较高的行业战略客户采取直销模式。公司同时通过国内外经销商将产品销售给终端用户。
公司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核心部件与数字化工厂软硬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相关技术服务,并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控制、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仪器仪表制造业(C40)”中的“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C4011)”,即“用于连续或断续生产制造过程中,测量和控制生产制造过程的温度、压力、流量、物位等变量或者物置、倾斜、旋转等参数的工业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检测仪表、执行机构和装置的制造”。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中国当前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公司主营业务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智能测控装备制造”中的“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
工业自动化技术是一种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理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目的的综合性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和实现现代工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关键,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广泛应用于机床、风电、纺织、起重、包装、电梯、食品、塑料、建筑、电子、暖通、橡胶、采矿、交通运输、印刷、医疗、造纸和电源等行业的生产设备。
智能制造装备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智能制造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自动化控制等先进制造技术,与制造装备相融合的智能制造是工业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控产品中的人机界面(HMI)、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伺服系统、步进系统、变频器、传感器、仪器仪表、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等是智能制造装备的核心产品。根据《“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内容,“十四五”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推进智能制造,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随着智能制造的持续推进,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将长期受益。
随着计算机、通讯、微电子、电力电子、新材料等技术不断更新、升级,工业自动化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全球工业自动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工业自动化向集成化、网络化、柔性化方向发展,其中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柔性制造系统(FMS)为该阶段的主要应用成果。目前,我国生产线自动化率仍较低,随着人口红利逐步转为工程师红利、产品生产精度等要求提升,提高产业自动化水平为必然趋势。从竞争格局看,经历多年学习积累,内资优质工控企业与外资一线厂商的技术差距正加速收敛,并凭借高性价比、快速交付、灵活响应等本土化优势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加速由中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渗透,工业自动化行业正处于国产替代加速期。
公司拥有从机器物联网到人机交互、控制、驱动和执行等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控产品线,以及数字化工厂产品和解决方案。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已进入机器人、医疗影像设备、机器物联网等行业,且与众多下业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人机界面和伺服系统产品拥有较好的市场占有率,公司是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的知名企业之一,并且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自动化控制、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2023年,公司人机界面销量为323,548台,保持在稳定水平;公司伺服系统销量为370,913台,同比增长11.70%。根据MIR睿工业《2023年中国直流伺服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2022年直流伺服供应商市场份额中,步科(Kinco)以13%的市占率位列第一;在2022年移动机器人行业直流伺服TOP供应商格局中,步科(Kinco)以42%的市占率位列第一;在2022年医疗行业直流伺服TOP供应商格局中,步科(Kinco)以7%的市占率位列第四。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步科股份为2023年中国移动机器人配套伺服电机销量最多的厂商。未来随着中国智能制造的持续推进,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随着公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以及产品在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公司市场份额将稳步提高。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的技术水平及特点与制造业的需求密切相关,其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的转变上。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智能制造装备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是智能制造装备的核心组成,工业自动化控制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前提。
(1)所属行业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与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基于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可实现自动加工、连续生产,并具有可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及确保生产安全的特点,我国工控行业景气度高涨,设备需求持续增长。据中国工控网数据,2015-2022年我国工控行业市场规模从1,399亿元增至2,64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5%,预计到2025年我国工控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227亿元。
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我国工控行业发展前期主要采用技术引进的方式,自主开发起步较晚,因此外资品牌凭借其先发优势占据了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的主要市场份额。尽管我国近年工控行业高速发展,工控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我国工控设备核心部件对外依赖度仍然较高。根据工控网数据,在我国通用伺服系统市场,2022年外资厂商市场份额占比为50.8%,同比下滑3.4个百分点,而国产品牌凭借自身优势的零部件供应模式,近年来市场份额已增长至49.2%,与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差距逐渐缩小;在本土企业产品竞争优势持续增强的背景下,工控行业仍存在较大的国产化率提升空间。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国产厂商持续加大技术与研发投入,产品性能等各项指标已与海外产品相近,且具备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随着国产产品商业化进程的加速,工控自动化行业有望逐步打破外资品牌主导我国工控行业市场的局面,加速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国产化进程。
工业自动化是实现我国制造业智能改造的关键环节,为了加快实现“智能制造”国家战略,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多项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及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明确提出要聚焦企业、行业、区域转型升级需要,围绕车间、工厂、供应链构建智能制造系统,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重点研制分散式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数据采集和视频监控系统等工业控制装备,突破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高性能减速器等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
随着我国“智能制造”战略的实施及工业制造升级步伐的加速推进,工业企业逐步向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快速发展,行业企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近年来,在电子电气、计算机技术、机械及控制等多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下,集成化技术的出现突破了工控行业原有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大部分自动化设备仅可实现局部自动化的问题,帮助制造企业将设备有机连接起来,实现生产过程整体自动化、智能化。由于集成化技术可以将不同的组件和功能集成到一个系统中,可有效提高自动化系统的效率、可靠性和智能性。随着制造技术发展和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技术向纵深迈进,同时在下游客户对工控产品需求多样化和定制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集成化已然成为工控行业技术升级的必然方向。
在工控领域,机电一体化是将驱动、伺服电机、减速机及其他零部件进行模块化集成。就生产厂商而言,机电一体化的设计与开发,可以降低厂商部件采购种类、减少安装环节、提高产品整体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合理地提高企业整体效益。从下游应用来看,机电一体化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功能属性和适用场景,让下游制造商更加专注于其具体应用场景的开发,拓宽产品的应用领域。在新常态下,工控行业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结合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行业的创新发展,同时有利于满足企业精细化生产管理要求,达成提质增效的目标。随着行业技术的进步及升级,机电一体化也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基于集成化、机电一体化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工控产品的整个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集成度越来越高,“控制+驱动”、“显示+控制”、“驱动+执行”等集成化产品及机电一体化产品也将越来越普及。在集成化、机电一体化成为工控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下,国厂商纷纷加码布局该产品技术的研发。
公司始终紧密跟随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步伐,致力于发展中国先进制造,深入研究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工厂数字化等领域的技术,公司始终围绕先进制造发展需求持续进行技术升级,自主研发了从机器物联网到人机交互、控制、驱动和执行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并拥有多项知识产权。
在人机界面方面,公司是国内较早进行嵌入式工业人机界面研发的企业之一,已取得包括一种嵌入式图形系统多窗口管理器等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在专利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配合自主研发的图形用户界面(GUI)技术等,公司人机界面产品在业内保持高质量、高通信效率和响应速度,增强了产品竞争力,同时不断创新组态软件和硬件设计,开发具有设备数据多维度上云功能的物联型人机界面产品,并在此基础上推出M-IoT机器物联网解决方案,公司长期引领国产人机界面的发展。
在伺服系统方面,近年随着移动机器人与物流自动化等行业的兴起,以电池供电的低压伺服产品成为新的主流需求,公司较早前瞻性地投入紧凑型精密低压伺服驱动技术的研发,有效解决电磁兼容性、散热效率和连接可靠性等问题,提高电机控制效率、系统抗干扰能力和过载能力,实现更紧凑的尺寸设计,创新研发设计了极短伺服电机、驱动电机一体化产品。同时针对机器人关节动力需求,采用独特的磁路设计、绕线并线工艺及传感器安装结构设计,开发高功率密度无框力矩电机,在减小电机体积重量的同时输出较大力矩。为下游工业移动机器人(AGV/AMR)、协作机器人、工业4/6轴、服务机器人、医疗影像设备、智能物流等领域客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高性价比产品,取得一定的市场优势。针对国产替代和海外市场的旺盛需求,公司针对性地对面向通用市场的电机电磁方案,大功率驱动器等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功能安全指标。
在伺服模组方面,公司深入移动机器人客户应用场景和需求,创新推出伺服驱动、伺服电机、减速机、刹车、轮子一体化伺服轮产品,结构紧凑,模组化安装,提高动力驱动效能,同时产品安装更便捷,进一步提高产品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为下游工业移动机器人(AGV/AMR)、服务机器人、医疗影像设备、智能物流等领域客户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优化产品设计、提高可靠性、降低维护成本。
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方面,业内多数小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仍采用传统的脉冲方式实现运动控制功能,控制轴数较少且不易扩展,公司推出基于CANopen的分布式运动控制主站技术,可连接轴数较多、扩展方便且成本较低。同时,公司将控制与显示技术融合集成形成更小体积、更低成本的显控一体机产品。
在低压变频器技术方面,优化VF控制和开环矢量控制技术。在VF控制技术方面,优化的基于气隙磁通的转差补偿技术以及在线转矩补偿,大大提升VF控制低频带载能力,可通过优化过流失速、过压失速等功能提高VF控制的稳定性。开环矢量控制技术方面,采用降阶自适应模型,动态调整电压电流模型,进行自适应参数适配,实现无感矢量控制并具备良好的鲁棒性。
在数字化工厂方面,公司将数字化技术与自动化产品相结合,通过机器物联网技术实现机器设备和工厂信息化管理的数据贯通,为工厂数字化提供解决方案。实现生产工艺数据的采集与控制,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和人机协同,从而形成工业设备端、PC端、移动端多端协同的行业应用。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研发及生产,公司核心技术均来自于自主研发及创新,不存在依赖外部购买或合作开发的情形,公司拥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核心技术的完整所有权,公司通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及严格的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对核心技术予以保护。
(1)报告期内,公司大力进行伺服系统的研发投入,针对战略行业的不同需求,开发多个系列的高压、低压伺服产品,对公司战略行业业务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针对通用伺服驱动市场的需求,公司上市FD5P系列经济型伺服驱动器、SMK系列经济型伺服电机,可广泛应用于锂电、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高端装备、3C、物流、机床周边、纺织等领域的各类自动化设备。针对医疗行业龙头客户的需求,公司研发医疗影像病床专用伺服驱动器。针对机器人客户的行业升级需求,设计一系列面向客户需求的低压伺服电机、回转/顶升动力伺服模组产品,对公司战略行业业务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变频器软硬件平台的升级,成功上市KC100系列书本式变频器,具有带载性能优越,行业应用功能丰富,可靠性高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物流,风机,水泵,起重等各类场景,为公司扩展变频器产品业务的新起点,接下来公司将在新软硬件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升级,推出更多有竞争力的变频器产品。
(3)报告期内,公司聚焦高端智能制造如锂电、光伏等新能源行业,迭代发布新一代组态软件DToosPro;高性能Future系列第二代产品多个型号陆续上市;针对通用市场,开发并上市Green系列第二代产品,具备多核、大存储、高分辨率的特点,显著提高运行速度和用户体验;开发并上市极致经济型M2系列人机界面;同时进一步丰富MK系列物联网型一体机产品型号,显著拓宽显控一体化的物联网终端的应用场景。
(4)报告期内,公司加大PLC产品的研发投入,研发并上市物联型K6系列PLC产品,升级存储空间、具备丰富模块、全面的以太网组网能力,可一键配合公司物联网HMI等对接公司M-IoT与第三方云平台,也可以通过免基站的LoRa组成无线数据采集网络。可广泛应用于需要远程运维、物联网等功能的场景。
(5)在软件方面,公司在机器物联网平台M-IoT方向持续投入。报告期内,根据市场的反馈,对KincoM-IoT机器物联网平台软件、M-IoTEdgeAccess微信小程序、KincoDataVisuaization软件产品进行迭代升级,逐步实现M-IoT平台与HMI、PLC产品融合,为IT、OT一体化及数字化奠定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项目稳步推进,研发团队持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不断调整项目目标及优化产品功能。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取得国内外专利117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报告期内新增申请专利22项,新增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新增获得专利12项,新增获得软件著作权9项。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在上海、深圳、成都、常州等地均设立了研发中心。公司子公司深圳步科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广东省工业自动化电子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制定了以实现技术优势为目的的前瞻性技术研发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需求型产品研发相结合的研发策略。
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一直是公司核心竞争力重要的组成部分,研发团队则是保证研发设计能力持续提升的关键。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为扩大研发人员规模、维护核心技术团队稳定提供了重要基础。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和研发骨干长期在工业自动化控制和工业互联网领域从事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等工作,对人机交互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低压变频器技术、数字化工厂技术等有深入理解,同时拥有长期的下业应用积累,并不断付诸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创新实践,使公司具备较强的将客户需求快速转化为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技术能力。
报告期末,公司(包括合并报表范围内子公司)拥有已授权的专利117项、软件著作权76项。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为5,765.31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1.38%,凭借对研发的重视及长期持续的投入,公司逐步建立研发优势,树立良好的行业口碑。
公司是同时拥有人机界面、伺服系统、步进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变频器等工控核心部件产品的生产商,主要产品覆盖工业自动化控制主要领域。公司工控核心部件品种规格丰富,可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客户的需求。公司逐步打造工业自动化与工厂数字化核心技术平台,建立了完整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线,公司通过产品与技术研发、整合,深入各细分领域,充分发挥自有的人机交互、控制、驱动、通信、机电一体化设计、机器物联网等技术和产品的优势,结合MES、WMS/WCS等信息化技术,实现SaaS软件应用,推出面向数字化工厂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提高工厂车间数字化、可视化、柔性化、模块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产销协同和设备的远程运维。
公司基于综合性的工业自动化与数字化技术平台,深入机器人行业应用场景,为工业移动型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泛服务机器人提供显示、控制、驱动等多维度解决方案。公司通过对行业痛点的洞察,与机器人客户深度链接,结合产品研发优势,持续进行创新,推出引领行业的移动机器人专用低压伺服系列产品、一体化伺服轮、协作机器人专用无框力矩电机、机器人专用人机界面、机器人控制器等产品,形成较为完整的机器人核心部件能力,同时公司经过近10年在机器人行业的耕耘,成为移动机器人低压伺服领域领先企业,在行业内有较高品牌影响力。
公司采用矩阵式营销策略,行业销售与区域销售协同,实现交叉营销和更大范围的客户覆盖。行业销售重点关注公司战略行业需求,拓展行业标杆客户,与客户深度链接。区域销售方面,公司依据所处行业及客户分布的地域特点,采取直销与经销并重的销售方式,对采购规模较大、定制化要求较高的行业战略客户采取直销模式,同时建立起广泛的经销商网络,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服务网点,可及时、快速响应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客户提供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方位服务。
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销售与服务团队,建立从营销策划、市场调研、销售管理、应用支持到售后服务的多维度营销网络体系。公司的营销和服务网络已覆盖我国大部分地区,并配备专业知识、行业经验丰富的技术支持人员,可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公司同时通过400客服热线)技术培训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全面、深入、及时的技术服务。公司从客户个性化需求角度帮助客户实现产品的优化设计,为客户带来较高附加值,提升客户满意度。
公司在工业自动化行业深耕多年,以“聚焦行业”为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下游应用市场拓展,在机器人、医疗影像设备、机床附件、3C、纺织、包装等众多行业积累了诸多优质客户资源。在细分战略行业,公司作为合格供应商获得主流客户认证,保持长期稳定战略合作关系,提升了公司市场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品牌知名度,增强了公司开拓新客户、新产品的市场能力。
公司工控核心部件产品是智能制造装备的核心,产品质量至关重要。公司自设立以来始终重视产品品质,严格按照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研发设计及生产等,并进行严格的设计论证、样机验证和可靠性测试等,以确保产品质量。公司取得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多项产品获得CE、UL等认证。同时公司的产品质量获得客户认可,成功进入众多国内外知名设备厂商配套体系,如西门子医疗、联影医疗等。优秀的产品品质使得公司产品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为公司开拓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产品技术涉及控制工程学、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软件、嵌入式软件、电子、电力电子、机电一体化、网络通讯等多学科知识和应用技术,具有专业性强、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研发风险高等特点。如果公司研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技术升级需要或客户需求,可能导致公司技术被赶超或替代的风险,对当期及未来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优秀技术人员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公司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随着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专业技术人才竞争不断加剧,公司存在关键技术人员流失和技术人才不足的风险,进而可能导致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方面有所落后。
IC芯片、被动电子元器件、IGBT、编码器系公司的主要原材料,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公司对前述原材料合计采购金额分别占原材料采购总额38.91%、31.97%和28.17%。由于前述原材料目前部分由境外厂商研发生产,全球市场需求量较大,若该等境外厂商减产或停产,或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供应商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若未来国际贸易环境产生重大变化,将导致前述原材料价格上涨甚至供应中断,可能对公司的原材料供应或产品成本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公司将会面临盈利水平下滑的风险。
2021年、2022年、2023年,公司主要产品人机界面的收入金额分别为18,704.81万元、17,634.05万元和16,226.59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5.02%、32.88%和32.23%,公司人机界面产品实现的收入金额较为稳定。如果未来人机界面市场需求疲软或公司的人机界面产品无法适应未来行业的技术发展,公司将面临核心技术产品人机界面持续增长乏力的风险,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产品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IC芯片、液晶屏、被动电子元器件、PCB、触摸面板、IGBT等,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的直接材料占营业成本的比例较高,如果主要原材料市场供求变化或采购价格波动,公司经营业绩存在波动的风险。
目前,公司子公司的生产经营场地均为租赁方式取得,如果未来租赁价格上升,可能导致公司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如果原租赁协议到期后不能顺利续租,还可能导致公司搬迁以及因此对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
公司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各期末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14,919.02万元、12,699.25万元和11,569.77万元,占同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1.45%、17.17%和14.88%。2023年,为了避免部分原材料供应突然紧张带来的经营风险,公司保持一定比例的原材料备货,若公司不能及时消化库存,将可能导致公司出现存货跌价和滞销的情况,从而给公司现金流状况和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公司2021年、2022年、2023年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4.97%、37.92%和38.07%。如果公司不能持续提升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能力,或者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降,都可能导致公司毛利率水平波动,给公司的经营带来一定风险。
公司2021年、2022年和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3,732.64万元、53,930.65万元和50,648.03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7,471.07万元、9,105.55万元和6,068.34万元。如果发生市场竞争加剧、宏观经济景气度下行、国家产业政策变化等情形,公司将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存在业绩波动的风险。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公司应收账款规模总体上有所增加。公司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各期末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7,785.94万元、10,268.09万元和9,776.49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1.19%、13.88%和12.57%。公司应收账款规模的增加,加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如果经济形势恶化或者客户自身发生重大经营困难,公司将面临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的风险。
公司2021年、2022年和2023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842.56万元、937.96万元和881.71万元,如果公司未来不能持续获得政府补助或政府补助显著降低,将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在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德国西门子、法国施耐德等国际知名企业凭借较早进入中国市场以及技术先进的优势树立的良好品牌形象,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主要份额,国内如汇川技术(300124)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已经具备较强竞争力。与具有先发优势的国际知名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相比,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及市场对公司的认知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与国际国内竞争对手相比,仍然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国内外大公司研发力量强,产品和解决方案更丰富,龙头效应显著,占据更多规模性的行业,公司聚焦的行业相比较主要特点是新兴的、市场处于整体规模不大但持续增长的领域,如果公司下游进一步拓展到传统行业,竞争将明显加剧,而公司所聚集的行业如果快速成长规模增大,主要竞争对手也将会进入,同样面临竞争加剧局面。因此,公司存在因市场竞争加剧对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的风险。
根据相关规定,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步科股份于2023年12月12日取得了编号为GR3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深圳步科于2021年12月23日取得了编号为GR3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常州精纳于2022年10月12日取得了编号为GR5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未来,步科股份、深圳步科、常州精纳如不能继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则所得税税率将由15%提高至25%,或者未来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作出调整,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利润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存在境外销售情形,外币结算币种主要为美元。在人民币对外币汇率浮动的背景下,汇率波动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如果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发生较动,可能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出口产品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如未来国家调低出口退税率或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将会增加公司的外销成本,对公司出口业务的业绩将会造成一定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648.03万元,同比下降6.0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068.34万元,同比下降33.36%;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95,143.37万元,较期初增长6.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74,848.00万元,较期初增长4.09%。
自2021年以来,工信部发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和《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规划文件,标志着智能制造概念和技术已在若干战略性产业中进入了落地生根、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规划文件普遍强调系统创新、融合发展、底层关键技术突破、深化推广应用、构建产业生态、提升产业供应链安全性等关键任务。为包括公司在内的本土自动化和智能制造企业进一步打开了发展空间。
2023年,工业自动化行业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与格局影响,短期内下游制造业整体需求复苏较预期偏弱,工业自动化行业仍然处在周期性的调整中,项目型市场小幅增长,但OEM市场需求处于筑底阶段。但从中长期来看,自动化行业的成长有着较强的确定性。宏观层面,中国制造业升级正在带动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同步升级和创新,本土自动化厂商与国际品牌的技术、性能和质量差距不断缩小,成本和服务优势不断扩大,自动化部件的国产化率逐步提升;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人口结构老龄化将成为全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制造型企业不断通过自动化来替代人工、提升效率,用更高的人均产值来覆盖人力成本的提升已成为趋势。未来,伴随着产业升级带来的自动化需求提升,以及自身产品与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本土自动化厂商市场份额预期将不断提高。
公司以“智造美好生活”为愿景,以“让中国制造成为全球顶级制造”为使命,秉承“致良知于成长,执匠心以创新”的价值观。一直以来,公司以智能制造为战略发展方向,不断夯实机器人、工业自动化与工厂数字化的核心技术。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进行战略梳理和升级,提出进一步巩固并围绕公司在机器人领域的核心优势,以机器人为核心的一,洞察并切入机会行业N,形成1+N的战略行业布局。聚焦行业山头客户并与之建立深度链接,提供创新的高质量低成本的自动化与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高质量的国产化替代。从建立1+N的行业领先优势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智能制造领先企业。
公司坚持以“智造美好生活”的企业愿景,以“让中国制造成为全球顶级制造”的企业使命,以“致良知于成长,执匠心以创新”的企业价值观,坚定不移地以智能制造为方向,依托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技术平台,在“1+N”战略牵引下,巩固公司在机器人部件领域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聚焦机器人行业,同时深入拓展医疗影像设备、新能源制造、物流等行业,通过直达行业客户,深入洞察应用场景和客户痛点,提供创新的高质量、低成本的自动化与数字化解决方案。同时,紧抓海外市场发展的窗口期,加大海外销售投入,助力公司在国内外市场实现有效增长。
夯实战略核心机器人行业“1”:①持续深化公司在工业移动机器人AGV/AMR应用领域的布局,并拓展在包括协作机器人、工业4/6轴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重载机器人、无人叉车等行业的低压伺服应用,巩固低压伺服产品在机器人部件领域的品牌与竞争力优势。②以低压伺服为核心,同时拓展人机界面在该行业的应用,丰富公司在机器人部件领域的解决方案。③坚持直达行业客户,洞察客户需求,紧抓核心客户的重点项目,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行业解决方案。④坚定落地矩阵式营销策略,提升机器人行业销售网络覆盖,进而巩固和提升市场份额。
拓展并培育“N”行业:①继续巩固在医疗影像设备行业的领先地位,坚持大客户战略,稳固并持续提升大客户关系和业务合作等级,加强推进新项目的批量转化,并适时拓展更多医疗设备客户,实现行业销售额的稳定增长。②拓展新能源制造、物流等行业,加强与各细分行业标杆客户的业务合作,逐步推进项目的批量转化,提升市场份额。③加强对智能制造大趋势的洞察,主动发现新机会点,挖掘典型应用场景,以解决方案为抓手切入新机会行业。④扩大渠道覆盖,同时优化渠道结构和质量,协同渠道联合作战。
深化海外市场布局:海外市场是空间广阔的蓝海市场,在完善布局国内市场的同时,公司紧抓海外市场发展的机会窗口。①积极推进销售与服务体系的海外市场本土化布局,通过在不同区域建设本地服务中心和招募本地销售团队,提升直达客户和服务响应的效率。②将海外市场的客户需求纳入公司产品开发项目需求库集中管理,发掘其中高价值机会,开发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的产品,继续推动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在不同区域市场的拓展。③继续加强海外渠道的体系化建设,在积极拓展新渠道的同时确保现有渠道合作的稳定性。
承接公司“高质量、低成本、快交付”战略,秉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的商业成功为目标。在研发规划方面,继续推进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体系的落地,有效地进行研发规划,加快市场响应速度,提升研发效率,提高新产品的市场满意度。公司将继续不断完善研发管理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对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专利申请等方面做出贡献的技术研发人员均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
在研发规划方面,聚焦公司1+N战略,①针对机器人行业,紧随AGV/AMR行业产品集成化、小型化、降本等需求,公司将利用自身驱动器和电机一体化开发生产能力优势,为客户提供更高集成度,极致性价比的新一代动力产品,围绕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行业客户需求分别开发新一代高性能伺服驱动、伺服电机、经济型无框力矩电机。②针对“N”行业,快速迭代产品竞争力,通过不断完善通用伺服产品平台,优化DTP新组态软件,完善G/F/M系列人机界面等主力产品,并基于行业应用场景,不断优化和丰富产品组合,以实现在“N”行业的突破。
持续提升营销体系优化,①持续完善面向各行业重点客户的“铁三角”销售项目组运作机制,加强人员配备和员工培训,以多角色分工协同工作的方式服务重点客户的业务全过程,提升客户满意度,实现重点客户突破和销售额增长。②加强行业销售与区域销售部的协同,形成对行业龙头和中小客户的全面覆盖。③加强海外本地化销售体系的人员投入和能力建设,直达海外客户,实现海外销售规模占比的快速提升。④加强经销商的管理和赋能,积极发展新的经销商,力争实现经销商网络“广覆盖+高质量”发展。公司将围绕重点行业开展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创新营销手段,建设“工控实训室”社群,努力打造工控行业学习交流平台,与电气工程师深度链接,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随着公司以机器人为核心的1+N战略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以及国产替代趋势发展中对产品在高质量、快交付、低成本方面的竞争力要求不断提高,公司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数字化的改造升级已成为迫切的需求。同时为了避免较大规模的自动化、数字化投入后潜在搬迁或者重复建设,公司亟需建设自有的智能制造生产基地。
公司将在常州新建智能制造生产基地、购置先进机器设备和配套软件,升级公司工控产品的自动化和数字化制造水平,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不断巩固和提升公司产品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公司将加强制造过程成本控制,提升生产设备使用效率,完善生产作业管理模式,构建各业务环节之间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通过建立高效质量体系和成本管控,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在交付方面,提升产销协同的效率,借助数字化手段打通端到端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生产和交付。
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其长远发展离不开专业研发团队的支持,公司将根据未来技术发展规划和现有人才储备状况,不断加强研发人才队伍的建设。2024年,公司将持续优化干部管理制度,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公司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公司将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及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公司科学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注重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同时,公司将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培训和培训评估等工作。
公司将严格依照《公司法》《证券法》《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以及《公司章程》等有关法律和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升公司规范运作水平,提高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提升公司的治理和规范运作水平,为公司业务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深圳国际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移动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汇川技术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线上线下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移动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步科股份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